铀矿的分布
世界上铀矿床主要分布于两条跨大洲的巨型铀成矿带,即近东西向欧亚巨型铀成矿带以及环太平洋巨型铀成矿带,这两条成矿带均横穿中国。因此,中国的铀成矿地质背景总体上是有利的。我国共探明大小铀矿床(田)200多个,主要分布在江西、广东、湖南、广西,以及新疆、辽宁、云南、河北、内蒙古、浙江、甘肃等省区。
铀的应用领域
铀是自然界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,最主要的是用作核电反应堆的燃料。我国已建成的秦山、大亚湾核电站等。在军事上铀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和核动力燃料。铀裂变时产生的同位素及其射线,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。例如,在工业上利用射线实现生产自动控制,无损伤检查等;在农业上利用射线培育良种,防止病虫害等;在医学上用于灭菌消毒,临床诊断及治疗;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用来找矿等等。
我国探明了数百个铀矿床,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料,但这些资料绝大多数为手工绘制的图纸和文字报告,普遍存在损毁、褪色等问题。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25日透露,历时8年,该院联合兄弟单位对分散保存的全国铀矿基础资料进行整合梳理,开展老旧纸质资料数字化工作,基于先进的GIS(地理信息系统)技术和数据库技术,建立了我国首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铀矿数字化基础数据库。
该数据库按照专业组、空间划分方式(全国级、成矿区带级、预测区级、矿区级)、分类专题进行数据管理,具有高效的数据空间检索、查询功能,实现了按关键词检索和按空间区域(可视化)检索的查询下载功能,充分满足了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,方便用户日常使用;图档夹的数据存储概念和方式,突破了现有数据库存储的平台限制,为多种类型综合数据存储和再利用提供了便利;为方便系统使用,开发了GMT(地质数据管理模板)辅助建库和检查工具模块,可提高数据库建库的质量和规范性。
作为我国核地质领域的系统工程,该数据库的建成不仅便于数据维护、更新铀矿勘查最新成果,还可快速、高度融合铀矿资源勘查区不同信息数据,为常态化开展全国铀矿资源动态评价等工作奠定数据基础,也有利于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技术在铀矿勘查领域的应用研究。